Lutetiax

心明眼亮,平平安安。

21号小行星司琴星或是地球诞生的残片之一


据台北天文馆网站:21号小行星司琴星(21 Lutetia,或音译为「鲁特西亚」)说不定是地球、金星和水星形成过程中剩下的残片之一。


罗赛达号(Rosetta)太空船2010年飞掠21号小行星司琴星,天文学家分析观测资料,发现这颗小行星的表面一部份有36亿岁这么老,一部份却只有5000~8000万年而已;此外,它的核心很可能一度处在熔融状态。司琴星距离地球约4亿5000万公里,罗赛达影像显示司琴星表面遍布坑谷与裂缝,显示过去曾经历过无数战役。

天文学家Pierre Vernazza等人结合罗赛达太空船、欧南天文台(ESO)新技术望远镜、NASA的红外望远镜设施及史匹哲太空望远镜等的光谱观测资料,发现司琴星的性质和在地球上发现的一种罕见陨石非常相像,一般认为这种陨石应是在太阳系内侧区域形成的。依此观点,这些天文学家认为司琴星或许与地球等内侧行星是由同源物质形成的天体,之后才逐渐移动位置到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中。


这些天文学家将司琴星的光谱与在地球上发现的各类陨石光谱进行比对,结果发现只与所谓的顽火辉石质球粒状陨石(enstatite chondrites)完全相符。顽火辉石质球粒状陨石又称为E型球粒陨石,仅占所有在地球发现的陨石的2%而已。经氧、氮、钌(ruthenium,音ㄌㄧㄠˇ)、铬、钛等同位素测量结果显示,这类陨石的同位素比例与地月系统相同,因此顽火辉石质球粒状陨石的物质不仅形成于太阳系早期,且应是在邻近年轻太阳之处形成,这类物质同时也是建构类地行星的基石之一,特别是地球、金星和水星这3颗岩质行星。


天文学家估计,约有2%在地球形成地附近的物质,最后会移到主小行星带中。绝大部分的太阳系内侧物质,会在几百万年之后消失,成为正在成长茁壮的行星的一部份。不过,其中有些直径100公里上的最大型的微行星,会被驱逐到离太阳比较远、但比较安全的轨道上。


司琴星的直径就刚好约100公里左右,天文学家认为或许当它在太阳系内侧的期间,不期然的与其中一颗类地行星相遇,使得轨道骤变;之后又在向外迁移的过程中遭遇年轻木星,最后约在40亿年前,才被迫停留在现在的轨道上,所以对主小行星带而言,它其实是个境外移居、之后才在此落地生根的外人。


先前其他研究显示司琴星的颜色和表面性质,与其他主小行星带天体迥异,是个神秘天体。与司琴星类似的天体,只占了主小行星带所有天体的1%以下,因此相当罕见。Vernazza等人的研究终于得以解释为何司琴星如此与众不同,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主小行星的原住民。


Vernazza等人表示,司琴星或许是这类地球等岩质行星形成后的残片中最大的一个,而且这类残片数量相当稀少,因此必定是未来样本返还太空任务的绝佳目标之一。这类天体的研究结果,对地球和其他岩质行星的起源和演化,必能提供关键线索。

(文章原网址:http://www.uux.cn/viewnews-51825.html)

评论

热度(3)

  1. 共1人收藏了此图片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